拒绝“单一赛道”:新时代干部需要 “斜杠”能力

当代社会,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了一种新的身份标签——“斜杠青年”。“斜杠青年”往往不局限于“专一职业”的生活方式,而是选择多重职业和身份,他们勇于探索实践,在多种职业角色中“自由切换…

当代社会,年轻人中逐渐流行起了一种新的身份标签——“斜杠青年”。“斜杠青年”往往不局限于“专一职业”的生活方式,而是选择多重职业和身份,他们勇于探索实践,在多种职业角色中“自由切换”,成为时代的“弄潮儿”。这股“斜杠风”在横扫职场的同时,也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。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,既保持专业角度,又拥有多维广度和实践深度,成为业务的行家里手,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。

子曰:君子不器。说的便是君子如果心怀天下,便不能像器具一样,只局限地作用于某一个领域,而应该“一专多能”,全面发展。同样的,党员干部要想成为多面手,不能仅有“一技之长”,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专业素养,“博观而约取,厚积而薄发”。

要有“一技傍身”,也要兼通诸艺之道。“斜杠”不是简单的身份叠加,而是在“术业有专攻”的基础上,做到“专、精、特”,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能力延伸、能力“跨界”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要深耕细作,成为专业领域内的行家里手,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,通过参加培训、阅读书籍、交流研讨等方式,增强专业素养,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同时,要有跳出“舒适区”、勇蹚“深水区”、敢闯“未知区”的勇气。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,如果只是将自己“圈存”在“一隅之地”,工作亦步亦趋、按部就班,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故步自封、“画地为牢”的境地。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,打破常规,勇于尝试新方法、新路径,以应对各种新挑战、新困难,同时,拓宽视野,不断学习新技能、掌握新方法、升级新“装备”,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,做到学以致用、行思并进。

知行合一,乃党员干部通才之要枢。党员干部不仅要有“一专多能”的属性,还要具备“知行合一”的能力。古人云:“闻之不若见之,见之不若知之,知之不若行之。”党员干部要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既要脑有点墨、胸藏锦绣,更要躬身入局、任事有为,避免成为“一问三不知”或只会“纸上谈兵”的空谈者。要深入基层,深入群众,做到问计于民、问需于民、问政于民,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,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,在实践中成长为既能“把脉问诊”又能“对症下药”的“实干家”,唯有如此,才能在多角色中游刃有余。此外,党员干部还应自省其身,勤于总结。作为一名合格的“斜杠青年”,内省与总结是不断精进自我、雕琢自我的重要途径。“见善则迁,有过则改”,要勇于承认错误,及时汲取经验教训,在错误中磨砺自我、完善自我、提升自我,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,在风雨兼程与勇往直前中提升工作效能。

“斜杠”需以“守正”为基,多元身份不可越界逾矩。党员干部的“一专多能”绝非随心所欲,而是以坚定政治立场和纪律意识为前提的“有界拓展”。孔子言“君子不器”,但亦强调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。若将多重身份当作规避责任的“挡箭牌”,或以“跨界”之名行“脱缰”之实,便背离了“斜杠”的本质。新时代对党员干部的要求,是“活水”般的多面能力与“磐石”般的政治定力相统一,无论角色如何切换,都必须守住政治红线、纪律底线,在多元实践中始终锚定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。

从“单一赛道”到“多元跨界”,“斜杠青年”的风潮启示我们,党员干部要想成为新时代的多面手、佼佼者,必须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,注重“一专多能”的培养,“专精且博”,勇于作为,唯有如此,方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,不断适应新情况、解决新问题、创造新业绩,为民族复兴、国家强盛,倾注心力、奉献才智。(作者:庞东妮)

为您推荐

返回顶部